明朝末年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,至今读来仍令人唏嘘。1644年春天,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,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这位33岁的皇帝临终前留下了令人心碎的遗言:朕德行浅薄,招致上天惩罚,但都是被大臣们耽误了。我死后无颜面对列祖列宗,就让我用头发遮住脸吧。任凭贼人处置我的尸首金牛股配资,只求不要伤害百姓。
崇祯这番话将亡国的责任推给了大臣们,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公允,却也道出了部分实情。当时的明朝已是内忧外患,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外有清军虎视眈眈。更可悲的是,崇祯确实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困境。他刚登基时曾借助文官集团铲除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,却没想到文官集团因此坐大。皇帝与大臣们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,既互相需要又互相猜忌。
当李自成的军队逼近北京时,明朝官员们的表现令人心寒。他们把这看作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,纷纷准备投靠新主。就连李自成都感叹:皇帝不算昏庸金牛股配资,只是被奸臣蒙蔽;而大臣们结党营私,尽忠报国的人太少了。这番话似乎印证了崇祯的遗言。
展开剩余59%但讽刺的是,李自成自己也没能吸取这个教训。北京城破后,上千名明朝官员中只有二十多人选择殉国,其余都争先恐后地向新政权表忠心。兵科给事中时敏甚至跑到大顺政权办公处大喊:我是兵科的时敏啊!才勉强捞到个县令的职位。少詹事项煜更是厚颜无耻地说:既然保不住名节,就要像管仲、魏征那样建立功名。这些官员把李自成当成了新的靠山,却不知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命运。
由于军费紧张,李自成开始对明朝官员进行追赃助饷。从内阁大学士到普通官员,都被按品级规定了捐款数额。中堂要交十万两,翰林也要交一万两以上。交不出钱的就要遭受酷刑,轻则夹棍伺候,重则炮烙加身。北京城里到处是哀嚎之声,那些原本想在新朝谋个一官半职的官员们,此刻才明白什么叫才出虎穴,又入狼窝。
当李自成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的消息传来,这些备受折磨的官员立即倒戈相向,纷纷投靠了清朝。李自成的政权转眼间土崩瓦解金牛股配资,重蹈了崇祯的覆辙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无论是崇祯的诸臣误国,还是李自成的追赃助饷,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当统治者与官僚集团离心离德时,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覆灭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